论操作逻辑

工具是为人所用的,最好是便捷,高效并且易于维护的。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日常工具的操作逻辑。当然有些操作逻辑是受硬件设计和工作环境所限,无法进一步优化,比如手动变速箱和自动变速箱的区别,即使把手动挡优化成amt档,也无法达到(其他)自动挡的(平顺换挡)效果。谈操作逻辑时,难免会涉及这些内容,请不要深究二者之间的定性问题。

1.逻辑设计有误
有些不合理的操作,完全是由不合理的设计有关。比如说某电扇上面的数码管屏幕很亮,影响睡觉,加入了关闭灯光的按键,但没有做任何优化,所以当你按动机身或遥控器上的按键时,等会重新亮起,必须手动按熄灯键来关闭。可恶的是,就算手动按,遥控器上也没有熄灯键。夜里想调节电扇,就得起身按下熄灯。还不如不带遥控和屏幕的低配款省事。
相比之下,现在的空调就会好很多,我所见过的挂机和柜机,基本上按下熄灯键后,调节空调时会亮几秒,之后熄灭。按睡眠按钮则定时熄灯等一并搞定。

有些软件设计欠考虑,只问开始下载时是不是wifi环境,没有考虑到中途切换回数据网络时的情况,导致流量大量消耗。其实用户的误操作也属于应考虑的范畴,比如水烧干或吹风机过热时,温度保险开关会跳这些保险功能也是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的音乐播放软件,大多有定时音乐功能,大部分app会在定时结束时停止,导致一首歌放到一半,这样不舒服。然而,用户设置定时时间,并不是为了正好听多长的音乐,只是个约数。我已知的软件中,网易云音乐可以将定时结束时的那首歌放完再停止。

2.功能的便捷性
功能的交互要考虑到使用起来是否便利,是否可以减少指令。比如,音量和开关的二合一旋钮,定时旋钮和开关,电脑合上盖子就休眠等等。当用户做出这样的动作时,也表达了相应的意图。要是我的话,就把电饭锅设计为盖上锅盖就启动,把按开始按钮的步骤省掉。

有些设计的不合理的操作是由于节约设计和制造成本而产生的,比如说电饭锅/洗衣机上的“功能”键。按下功能键,可以在各种预设的煮饭/洗衣程序之间轮询,如果不小心多按了一次,恭喜你,再按n次转一圈走回来。很多用户懒得学习或学习后懒得操作,直接用默认程序加手动干预。至少我在电磁炉上炒菜就是这样的。

合理的设计,要让使用者快速完成达到预期目的的配置。再以电饭锅为例,好一点的设计,应当把煮饭,快煮,煮粥三个档位设计为三个独立按键,在待机模式下可以一键启动相应的程序。其他不常用的功能,收纳到功能键里也没什么问题。(不合理的设计中把快煮/快洗功能藏到二级菜单里,实在太不快速了。)

有的设计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设计的很合理。在很久以前,学生们普遍没有手机的时候,电子表是常用的工具。那种最便宜的电子表上只有两个按键,毫无疑问调节时间也是设过头了重新转一圈。但是对于校准上,时分都靠人工输入,秒的设置不同,是四舍五入的做法。这样当表误差在29秒以内时,可以在某时某分0秒时校准。

其他的便利性设计比如共享单车软件的首页就是地图以便找车。我觉得还可以更进一步,设计一个直达扫码页面的快捷方式,就像现在的微信支付宝一样。在地图软件里查询怎么走时,刚刚查询过的历史保存在待选列表的最前列,这就方便连续的路径规划,(从a地到b地,再到c地)

3. 交互逻辑重复/交互界面的可理解性
有些产品在宣传时为了体现其功能特性多,一句话换几个不同的方式讲。但是在设计产品时,把控制设置的重复,那就很不妙了。我现在使用的某电磁炉上面带一个爆炒程序,然而根据我的比较测试,它和炒菜档是一样的,只不过温度设定在了最大值而已,这样搞实在没什么意义。现在的微波炉面板上一大堆预设菜单,然而没有我要加热的食物,就只能选个相近的了。还有以前曾在某空调上见过高中低风和强力普通安静两个指标。请问强力模式下低风,和安静模式下高风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差别?这样的设计让人感到困惑。

同样让人感到困惑的例如Windows设置。Windows的设置分为了现代界面(电脑设置)和传统界面(控制面板),每次大更新,都有一些简易或常用设置再由传统设置界面转换为现代界面。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寻找设置项的麻烦,你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个设置项在那种界面里,二是他在哪个分支里可以找到(两套体系对设置项的分类不太一样)。这个过渡期间太长,也没有合适的安排。如果能把两套体系整理成一致的分类排布,同时做好交叉索引,也能方便很多。

有时可以从设计上减少用户的学习。某外国品牌的微波炉带蒸汽加热,因此就有了加热时间,火力和加热方式三项要设置的内容。他的操作面板设计的非常合理,不看说明书也能用,看一次就能掌握。将火力和加热方式的设定放在同一个按钮中,按一下是最大火力,之后每按一次降低一格。调节时间则是专门的旋钮。实测时间和功率设定不分先后,互不干扰,先设置哪一个都可以,之后再修改也没问题。不像某些国产品牌必须先设这个后设定那个,顺序不能有误,进入下一步后,上一部的设定无法变更,除非全部重设。

还有就是对默认设置的考量。其实默认设置,就是使用者最快捷的选项。这要根据使用习惯来决定。例如刚才提到的电饭锅电磁炉,无法预期下一次会用来做什么,一般开机后会待命。有的使用模式是可以预期的,例如空调,我今天制冷,明天可能还是需要制冷的天气。在设计上需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比如电视机开机时的音量,想必多少有过上次音量很大,这次一开电视突然很吵的情况,如果能考虑到这一点,重新将音量回归到较低的水平会比较好。
当然现在更多的工具都有auto模式了。对于自动程序的逻辑判断,与本文讨论的用户交互部分不是一回事,讨论起来比较复杂,这里不做展开。

对于按钮的设计,可以针对特定功能,制作成全局按钮,或者说独立按钮。比如想调节电视音量,无需进入音量设置页,按下音量+或音量-即可。大部分按钮都可以做成全局的。有些按钮则是非全局的,它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或作用。非全局按钮一时半会举不出好一点的例子,比如手机键盘上的#和*,在锁屏界面是解锁,在待机界面是快捷程序,在拨打语音服务台时是确认和返回。我觉得多设计一些全局按钮会好办一些,比如手机上独立的拍照按钮,或者键盘上单独的播放暂停键等等。

当然,过多的单设全局按钮也会导致总的按键数量太多,因此对于互相不冲突的按钮,可以将其合并。比如播放暂停键在没有启动播放程序时,可以作为启动默认播放器的按钮。同一个键可以在两三种状态中循环切换。两种最好,例如大小写切换。最多三种,再多就像功能键一样轮询了。如果不冲突的话可以将更多功能集合在一起,例如返回主屏幕,挂机锁屏,关机都集成在挂机键上。(然而拨号键却很少集成其他功能,可能是为了防止误操作拨出电话。)

此外,现在的交互设计还要让用户明确当前的状态,比如说注册界面或按装操作系统的界面,上方会有一个导航条,告诉你总共要几步,你现在在哪一步。再比如电梯,当前在哪一层,你已经输入了哪些指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观察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不会因为忘记或不明白刚才进行到哪一步了而疑惑。

4.操作手感与盲操作
应该把最常用的放到最容易够得到的位置。汽车把方向盘放到首要位置,对于不太需要掌控方向的,例如火车,可以把油门放到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行车时所需功能如雨刷转向灯等,围绕在方向盘周围。收音机之类的就会远离驾驶面板,同时方便其他人操作。
对于按钮的设计,还要可以盲操作,以简化使用者的动作。手动挡的变速器将相邻的档位前后分开,是为了让你通过摸挡杆来判断当前是135档还是246档。(135之间的区别246之间的区别非常大,可以通过观察车速来发现。)

同样的盲操作还有喷壶。喷壶的旋钮有两种,一种是四方形的,在直喷-关闭-喷雾-关闭之间循环,第二种是旋钮式的,旋到最紧是关闭,拧松依次是大范围喷雾-小范围喷雾-直喷,再松盖子就掉了。对于盲操作,最好的还是后者,通过阻力的大小判断。对于前者,确认当前的挡位还得看一眼上面的文字。针对这种喷头可以改进的方式比如让四个面区别大一些,形状或颜色不一致,便于观察或者拧的过程中就能用触觉感知到,再或者屏蔽掉一个off档,使得朝一个方向拧到底是直喷,另一个方向拧到底是喷雾,中间是off。这样使用熟练后,可以盲操作找到。

有些功能有盲操作的需求,例如拍照按钮实现抓拍,或者双击home键打开手电筒等等,在必要时很受用。因此要做到必要的回馈,使得用户不主动观察也能感知。有两种旋钮的设计在这个方面上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普通旋钮,旋到那个方向就对应那种状态,另一种是飞梭旋钮,转不完的圈,仅仅靠方向来表明操作者的意图。实际上就相当于把两个相反指令的按钮做到一个旋钮里了。就比如鼠标的滚轮。普通旋钮似乎是更好的,比如电扇的挡位,旋到哪里不用再看一眼确认一下,然而飞梭旋钮就要自己看一眼面板上的表示,或者通过感知风量来判断是否ok。但是也不一定,对于数量不确定的东西,比如网页有多长,用滚轮比较合适。然而有的情况下飞梭也未尝不可。比如音量,调节的过程随时可以感觉到,用飞梭按钮也行(现在没有正在播的内容除外)。有的旋纽上的选项并不是加和减,比如洗衣机上的模式旋钮,还是一一对应的普通旋钮比较好。

5.自动任务的设计
自动任务有的是为了维持自身,防止意外,有的则是建立在推测使用者意图的基础上,简化操作。比如空调会自动除霜,扫地机器人会自动回到指定位置充电,电扇倒地后会停止工作等等。对于有些可以预期的事情,例如熄火后关闭天窗,显示器自动轮询信号源,电热水壶补充水后自动烧开等等,可以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一项自动化的功能了,比如根据前车的情况保持距离的自适应巡航,win10的夜晚护眼模式根据当地日落时间来开启等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交互逻辑的一些看法,虽然分成了几类,仍然不是很清晰明了,只是针对日常所见的一些观点的集合。希望各位读者谈论一下您的观点。

《论操作逻辑》有6条评论

  1. 揣摩用户的意图其实是很难的。我就是个非常讨厌默认调整的人,几乎所有能设成AUTO的地方我都不会设成AUTO。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有自动逻辑的地方都同时提供一个高级选项。
    就以你说的电饭锅合上盖自动开始为例吧,对于煮饭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我的使用场景要是想炖肉呢?是不是还要取消然后设成炖肉档然后再重新开始?即使煮饭跟炖肉的比例是20:1,这一次的经历也是非常不爽的。
    要是做成自动识别锅里放的是什么那成本就太高了。

    1. 对于auto派的我来说,更希望的是尽可能的交给程序来判断,希望以后的锅子可以像打印机挂载粉盒/墨仓一样,配有油盐酱醋糖自定义123的加料仓,然后根据识别的食材自动适配并调整烹饪程序。
      按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食习惯,至少有三个常用程序,煮饭/快煮/稀饭或粥。所以开机后肯定会等待指令,输入指令后才可以实现盖锅启动。不输入指令就盖锅启动默认程序是不可以的,放了肉按煮饭来做,可能还有救,倘若我只是看看,什么也没放,那就不妙了。
      当然还可以通过改变用户习惯来实现免按开始键。有的锅把面板集成在锅盖上。一般会先放食材,再盖上锅选择程序,(而不是先设定,再把面板掀起来,再放食材再盖上。)这样在食材已经就位的情况下,就无需按开始按钮了。

  2. 对我而言,如果自动模式的效果不能比我手动做的更好,我就宁愿手动,就像单反买回来一直用手动,从没用过自动或者什么光圈优先、快门优先……

    1. 我觉得在手动和自动之间有必要设置av/tv档,在特定的拍摄需求(对景深的要求,拍摄运动物体或长曝光)时,作为辅助较为便利。当然其算法是否符合拍摄者的习惯和要求就不一定了。

  3. 手动变速箱是很确定的,自动变速箱范围可就大了,AMT也算是自动变速箱的一种,当然AT、DCT、CVT也都是自动变速箱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