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竟然没有新文章,感觉很不妙,然而确实没什么特别想说的,日子该过还过,随便写点什么,用于各位读者打发时间吧,至少比看头条类污染视听的内容强些。本篇您将阅读到配机过程,经验和一些闲扯。
“前情提要”
多年前配过一台台式机,本来以为用几年以后会有钱更新换代,然而实际上只是加了内存换了显卡等升级,曾经有一次主板坏了,本来可以借此机会升级的,但那时太穷,忍痛买了老款主板继续凑合用。去年买了笔记本,日常使用外接显示器,比台式机还要快些,于是产生了淘汰台式机的想法,将其下放给了亲戚。
去年ryzen平台面世,本想上车,又因为听说内存兼容性问题翻车没有上,持币观望。笔记本打不了游戏确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下半年终于熬过显卡价格涨潮,熬到ryzen 2代上市,然而总体价格还是贵,预算不够没办法,遗落在收藏夹里的山寨e5方案又想了起来。
配机篇:总体思路
听说ryzen架构的效率大概相当于Intel的haswell架构,所以干脆搞个相近架构的洋垃圾服务器方案吧。X58价格很便宜,但是太老了,不考虑(如果您预算非常有限,还是可以考虑的)主要就是在x79和x99,单路双路之间考虑,最终选择x79,因为内存便宜。ddr3的服务器内存,最低容量的4g条40-50元,而8g版在120-130元左右。4条4g在满足日常需求的情况下,是最便宜的。选择单路是因为16xx v2系列的cpu,在山寨主板上可以使用intel xtu软件超频。
配机篇2:实际配机
最终cpu选择1650 v2,显卡继续用老显卡,省钱。主板用的是华南x79 2.49p版,虽然买的时候介绍和外包装都是2.49版。软件显示南桥芯片h65,内存4通道。毕竟是魔改芯片的山寨主板,装好系统进桌面是低分辨率黑白的,驱动精灵装驱动死机,用windows update查找更新,匹配的驱动没问题,厂家提供的驱动光盘没有尝试。
这次配了一个全塔机箱和风扇,散热表现比以前好了很多。Cpu用了大双塔散热器,加上本身只有6核,温度始终不超过50度。显卡从以前的90度左右下降到80以下。现在的机箱大多是走背线的了,风道更畅通。
经验谈:装机
以下经验部分,可能存在不当或谬误,仅供参考。
如果选择服务器主板,记得电源要带8p的cpu供电插头。
多花点钱在机箱电源散热等周边问题上。有的机子配的时候省钱,配好了却不稳定。如果软件找不到问题,硬件单独测也是好的,不妨检查供电和散热。比如主板插针跟机箱接触造成漏电,可在安装主板前,在主板背面电源插针部分贴上胶带。笔者建议主板24p和cpu4p或8p一定要贴,其他的如果正面有供电元件要散热的,选择性的贴,没有供电元件的,比如usb,sata插座部分,总的贴一条更保险。此外就是插座,只要是知名的品牌都应该是符合国标的。笔者买过飞利浦和航嘉的,都还不错。
如果比较能折腾的,买个大一点的机箱,这样散热器之类的有地方放。如果选择e5洋垃圾的话,日后可能会用上e-atx规格的双路主板,不妨一开始就选择大一点的,就算不上双路,有散热空间总是好的。总的来说,功率越大散热就越多,如果是多核或高频的cpu(参考tdp 105w或以上),以及公版设计了两个供电接口的显卡,一定要配大机箱,最好加风扇。
经验谈2:配置
现在的游戏多核优化做得怎么样了,配机要多核还是高频?
据本人实测加上装机期间阅读的材料,目前的情况是多核优化已经做得不错了,大部分运算内容都可以多线程运算,但仍有一部分运算内容还做不到。以使命召唤14为例,游戏过程大部分时间线程占用率都在20%-35%,没有压力。但是在加载地图并播放剧情动画期间,有一个线程是100%的。把多核优化做不到的内容预先演算,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做法,虽然加载期的动画有点长,但游戏过程的cpu运算没有出现满载卡顿的现象。
对于游戏来说,目前基础频率都是够的,不需要多高,针对某一两个线程的峰值,可以通过睿频来提升性能表现。(这样的话1620 v2 会比1650 v2更有性价比)。先假设显卡性能管够,如果你在运行游戏时发现有些cpu运算,比如大量的敌人或车辆活动造成偶尔卡顿,说明睿频可能不够,如果平时也不流畅,则说明默认频率也不够。总的来讲,理想的cpu是睿频比较高的多核cpu,基础频率低一些没问题。无论对于多核优化不错的新游戏还是优化的不怎么样的老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
显卡价格受区块链挖矿的影响,怎么买?
就目前来看,挖矿越来越专业化,进场的人总体比以前理智。矿难暴涨暴跌的情况以后会变得少些,对于制造工艺较新的显卡,挖矿的电力需求低,有利润空间,其供求关系会受挖矿生产的影响;对于淘汰下来的旧显卡,会被新显卡或能效更好的专业矿机取代,未来会逐渐淘汰,除非币市大幅暴涨,这些旧显卡会流向网吧,工作室和电子城档口,供需会稳定,价格应该逐步微降。
显存买小的还是大的?要不要等下一代?
低端卡看个高清算了,买便宜的。至于中高端卡,最近几年算力提升有限,很多游戏采用了预渲染的做法节约算力,对显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测我的3gb老显卡,在cod14/farcry5设置页中预计显存超过2600兆就会有部分场景掉帧,超过2800兆时大部分场景都掉帧。此外,降低分辨率对显存的要求也会下降。为应对今后一段时间的游戏,建议显示器1080p的考虑显存4g以上的显卡,1440p的6g以上。至于4k,目前单卡运行流畅还难以做到,多卡效率也不理想,家里没矿的不建议尝试。
至于显卡买新还是买旧的问题,在这个时点上我建议买旧,因为这几年受显卡供应的影响,主流游戏都不敢大幅提升画质,2013年的极品飞车18(没错,将近5年前的游戏)到去年的极品飞车20没有质的飞跃。近期比较热点的光线追踪技术,目测认为运算能力不是近年的显卡能做到位的,要想做到实时渲染的场景比现在游戏的过场动画还好,仍需几年,至少超过一张显卡的使用周期。买片卡先用着,下(下)一片显卡再说吧。
多通道内存有意义吗?
对于intel平台日常应用,两通道以上几乎没有区别。
闲扯:关于架构。
Cpu/gpu换代采用新的工艺使得晶体管越来越小,使得一定的功耗范围内核心数和频率提升。但是就性能提升来看,如果除以频率或核心数的变化,新款的芯片性能跟老款区别不大。私以为,架构的变化是容纳更多单元协同工作的基础条件,架构优化的直接加成不明显,通俗的讲架构不升级,堆料的性能无法完全发挥,架构升级了,性能也不会超常发挥。对比核心数和频率相近的芯片,性能差距并不大(除非新的指令集或特性得以应用),主要依赖于工艺的改进使得同样的功耗,能够支撑起更高的运算能力。
像是英特尔,amd的做法是研发一代总体架构,然后小改款吃几年(nvidia不清楚,但也基本符合刚才讲的规律)。英特尔自从酷睿微架构研发以来,什么well,什么bridge,什么lake,已经改进到第八代了,第九代预计今年年内也会面市。我觉得最近几代都是14纳米,工艺,性能和功耗的进步也不大,已经这么多代了,大的突破应该不会有了。Amd显卡的gcn架构也是,现在的北极星,织女星架构也是gcn架构的子集。18/19年的下一代显卡,不出意外的话也是靠新工艺续命。
Amd新拿出的zen架构还可以吃几年,近期预算充足,可考虑价格合适时入手ryzen方案,不急的等明年应该会有7nm工艺的面世。据某些新闻消息,英特尔也在准备下一代服务器和pc的架构,估计到202x年小改款两三代应该较为成熟了。2020年前后,英特尔的cpu除了加核心提频率之外不会有什么新东西,价格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闲扯2:核战
2013年,联发科为了扩大份额,首先推出了八核cpu,那时三星钱多,在做双4核。当时cpu还是32位的,友商没有立马动作,直到64位架构才拿出八核方案。其实八核性能过剩,用过骁龙820四核或808/650六核的读者应该比较清楚。直到最近两年支持vulkan的机型(需要安卓7.0 ,相应的gpu和驱动)用户群体增长,主流游戏的多核优化问题才摆到台面上。一般的应用要充分利用八核cpu的话预计尚需时日。联发科的10核方案并没有很好的反响,除非新的制造工艺下来,应该不会打核战了。
Amd跟联发科一样,市场份额处于劣势,试图通过硬件堆料弯道超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双核/四核cpu的普及也是市场竞争的福利,如果没有搅局者的参与,恐怕现在四核八线程仍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两代ryzen产品线推出后,接下来intel的产品线会把6核从高端下放到主流。预计之后的ryzen系列进入7nm工艺后,还会继续加核,直到intel推出全新的微架构拉开与amd之间的距离。这次核战结束后,八核会进入主流。(一般的消费者并不很懂电脑,知识大多来自广告宣传。不太懂的人会觉得手机都八或更多核了,电脑应该也跟进才对)但是多核的cpu得以充分利用,还是会滞后一段时间。总的来讲追求性价比的话,现阶段还是4到6核合适,8核对日常应用的提升不大,等过几年价格下降,软件完善后再换8或更多核也不迟。
闲扯3:产能,价格与休克疗法
好像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翻车,笔者见过的有显示器翻车大涨,硬盘工厂受损,主板和cpu坐地起价,内存大涨;以及日常矿难预警该涨还是涨的显卡(当然显卡不同,总供应量没出现过大的短缺)。我觉得这种翻车反映了市场疲软,需求不足。因为经销商/整机厂有一定的存量,短期内需求不明显,采用休克疗法消耗库存,可以使得厂商恢复议价能力。
笔者刚刚想到了一个假说,就是消费者与厂商的选择是反向的。还是以联发科为例,计划靠helio x10方案提升品牌定位,却被小米制作成799的红米note2。如果联发科坚持继续跟小米合作,可能会陷入低端低价的死循环中,这对品牌的损害是比较重的。如果一个芯片利润从30元降到3元,价格降了27元,利润却少了90%,到了终端,减少的27元并不能多么促使薄利多销。就算多销一倍,利润也只有原来的20%。联发科现在的客户魅族,ov的溢价比较高,不知销量如何,给联发科多少钱,但起码对消费者的产品定位保住了,避免其议价能力崩坏。所以消费者选择的红米,没有成为厂商的选择。
另外,自从小米6、小米note3起,小米的定价策略越来越接近采购骁龙方案的其他客户了。高通作为处于优势的供应商,可以通过供应链干预下游厂商。你小米能让骁龙手机掉价,我高通能让你小米抢不到。一个篮子装鸡蛋,不好装也不好拎,生意还得做,预计未来小米仍会做联发科的机型。
回到pc零件上。在市场信息较为透明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消费者更青睐于定价良心的薄利经销商/整机厂/oem品牌。薄利商家之间对内互相制约,也对外制约不太良心的商家,市场总体均价无法抬升。厂商为了保持出货,总体价格需要让经销商能够接受,议价能力受到压制。如果采用休克疗法,断供涨价,非良心商家会饿瘦一点,薄利商家要么饿死,要么变得不良。多饿一段时间,消费者因其需求不得不接受涨价(此时销量还是低迷)时,能活下来的薄利商家也不愿意于看别人吃肥肉。这种方式不仅“说服”了消费者,还“说服”了经销商,从厂商的角度,防止薄利多销的经销商把消费者“惯坏”。据笔者对收藏夹的观察,良心商家倒了一茬又一茬,不太良心的已经做到五钻或皇冠了。如今pc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提升利润真的是迫在眉睫的事,出现休克疗法并不奇怪。